去年底,一系列“贷款换原油”的协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诞生。巴西石油公司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石油、中化工和振华石油三家油企签署了一系列有关贷款、贸易等双边及多方协议。根据协议,国开行给予巴油50亿美元贷款,三家中国油企共计获得每日10万桶、每年约500万吨的十年期巴西原油供应合同。这是2009年在巴西首次合作后,我国石油企业与金融机构强强联手打出的又一漂亮战役。
了解到,2007年以来巴西在东南部水域发现了盐下层石油,据估计石油储量可能高达700亿桶,被认为是新千年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至此,巴西一举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成为名至实归的原油生产大国。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巴西开发盐下层石油的重要合作伙伴,四大石油公司均已进入巴西发展。
发现市场后,如何快速打开市场就显得迫在眉睫。与石油公司单打独斗开拓市场不同,金融机构介入后,形成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外方“三足鼎立”局势,互为支撑又互有制约,更有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
了解到,在本次协议中,国开行向巴油提供长期稳定贷款,有了资金支持,巴油能不断增加原油产量。原油产出后,巴油又需要市场进行原油销售,而中石油等中资企业背后站着天然的大市场中国。对巴油来说,有了运转资金用于生产,也有了市场保证销售渠道。
对国开行来说,贷款放给巴油后,后期由中资石油企业负责还款,还贷方面有保障,该贷款又协助中资石油公司获取了稳定的资源,促进了中巴两国能源贸易合作。而对中资的石油公司来说,在中国金融机构的支持下获取稳定的巴西原油资源,对促进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多样化,分散能源进口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合作模式下,三家相互支持,各取所需,最终形成三赢局面。”中石油国际事业巴西公司总经理朱文晋说。
了解到,石油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看不是新鲜事物,中资石油公司在开拓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俄罗斯等市场时也都尝试过这种合作模式。
而这一系列协议体现了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布局正悄然发生变化。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石油公司走出国门发展业务,主要为上游业务的投资经营,而对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中下游涉及不多。而壳牌、BP、道达尔等国际老牌石油公司在全产业链延伸和全球布局方面走在了前面。
“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些年在着力调整。”朱文晋说,“中石油探索海外市场做的比较早,上游业务发展比较成熟,贸易业务也形成了较大规模,下一步,我们要加强海外中下游业务的拓展,争取在分销、零售领域实现突破,提升中石油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和进行石油产品供应的能力,打出中石油品牌。”
其实,“卖油”到巴西,中资油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2015年,中石油首次进入巴西市场开展成品油销售业务。2016年,巴西的成品油销售市场逐步被打开,中石油售出20船货,共计70万吨,其中一部分来自中石油国内炼厂。“国内石油企业销售成品油到巴西市场,尚属首次。”朱文晋说。
了解到,尽管新油田的发现使巴西变成了原油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由于其炼化能力不足,成品油长期依赖进口,又是名副其实的成品油进口大国。“此前巴西进口成品油基本来自美国,进口来源较为单一,而吸纳中国成品油进入市场,也可以给巴西的成品油进口提供多样性。”朱文晋分析,“实际上我们是在跟美国石油企业争抢巴西市场。”
了解到,目前国内石油炼化领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炼能过剩,不仅是几大石油公司,许多地方炼厂也非常需要出口渠道。而现阶段我国的成品油出口主要是销往亚太区。把成品油销往拉美,对优化亚太区过剩资源和提高炼厂毛利有一定意义。“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在拉美的成品油销售能力,逐渐实现对拉美市场的全覆盖并在重点国家进入分销零售领域,希望能尽快在拉美大地上见到中石油加油站。”朱文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