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展会新闻

靠进口LNG破“气荒” 储气设施须扩容

时间:2018-01-24 11:02 来源:susankoo 点击:

我国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国产气、进口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则主要依靠管道气和海上LNG。而目前的陆上管道气主要依靠中亚ABC三线,输送能力550亿立方米,2017年实际输送387亿立方米。另外,年通量380亿立方米的中俄管道要到2019年底才能开通;年通量300亿立方米的中亚D线尚待施工,完工日程未定。

环顾四宇,气在何方?答案是进口LNG。管道气、进口气量基本可以预期,且管道气进口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外交博弈,进口海外LNG成为未来最重要的选择项。LNG是常压下气态的天然气冷却至-162℃凝结成液体,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大大节约储运空间。

根据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贸易流动软件cFlow汇编已完成的航运数据,中国在2017年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国。受冬季供暖需求上升的影响,2017年中国进口LNG同比更是大增近50%。而随着LNG在我国应用的不断扩大,未来其进口量将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业内预计2020年进口量可达到4500万吨。

另一方面,由于需求旺盛,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从2007年的2%快速飙升至2017年的近40%。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供应要达到36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对外依存度或增加到46%。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国家能源局油气司有关人士表示,利用好国外LNG满足下游需求市场,要加速建设中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油气改革力度、提高市场化程度。

中国为何进口如此多LNG

中国成为全球LNG主要进口国之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国到底还缺多少LNG呢?

数据显示,中国在2017年共进口了3789万吨LNG,同比猛增了48.4%,2017年12月份,中国进口了505万吨LNG,同比增加了38.25%,创下中国自2006年开始进口LNG以来的最高月度进口量。从供给端看,近年来国产气、陆上管道进口气和海上LNG进口气,分别占国内总供给量的66%、18%和16%。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前9个月中石油就已完成年度LNG长约采购的70%,而前年同期只采购了50%,因此当“气荒”来临时不得不从现货市场加大采购力度。对此,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郑方元表示,去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尤其在今年强劲的经济势头下,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量的增加比预期迅速,仅非居民取暖部分,总体增量就在20%以上。

回顾2017年,中国“气荒”受到社会和广大投资人的关注。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2352亿立方米,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量超过340亿立方米,刷新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历史,主要受到“煤改气”、冬季供暖的影响。

需要澄清的是,非供暖季的工业消耗增长,得到了新增LNG运能支撑,并在大半年内实际运作顺利,并未导致用气量猛增。但是,计划外的“煤改气”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农村“煤改气”以及燃煤锅炉改气,已经合计产生约37亿立方米的需求增量。此外,包括公共服务、商业、交通等领域的需求也有所增长。郑方元说,由于实际情况超出预期,导致全国天然气供应严重紧张。

与此同时,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供应端的减量,加剧了供需紧张。2017年底,原本年运量550亿立方米的中亚管道在冬季高峰运量可达1.3亿立方米/日,但12月份时供应只有8900万立方米/日,缩减了约4000万立方米/日。据海外媒体披露,缩减的原因是,进入冬季以来,中亚国家遭遇寒冷天气,产气的土库曼斯坦,沿途用气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为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量截流。

新年以来,随着中亚气恢复供应,各地供应形势有所缓解,LNG价格也开始回落。但亦有熟悉天然气市场的专家在中亚天然气恢复正常供应时向记者表示,元旦之后形势将会缓解,但如遇寒冷天气来临,还可能再次紧张。

综上所述,为了弥补用气缺口,我国进口了大量LNG,也倒逼我国提前成为世界第二大LNG进口国。“气荒”背后,是天然气需求不断上涨。相比便宜的煤炭,天然气是能源“细粮”,随着中国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视度日益提高以及中国政府加入巴黎协定,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将占到能源总消费的10%;到2030年,争取提高到15%,成为主体能源之一。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速改革。

LNG接收设施建设急需改善

郑方元认为,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未来对天然气的进口需求会继续拉升,而全球天然气资源的贸易流通主要形式是LNG。“预计中国这一需求潜力巨大的LNG消费大国,未来LNG进口量将会持续上扬。”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高级经济师徐博表示:“国内的天然气开发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转变,其本来就少气,再找到像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这样的气田难度较大。”而且,LNG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远低于国内,例如美国纽交所(NYMEX)天然气期货价格仅为3.18美元(1月19日收盘价),换算成人民币不到1元/立方米,而且这一价格还在不断下跌中。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加大进口LNG是有充分理由的,快速建设更多的LNG接收站和储备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截至2017年底,国内已建成LNG接收站17座,分布在沿海11个省市;开工建设和工程竣工共9座,分布在5个省市。但是,多数LNG接收站都建在南方,储气能力和LNG接收能力的相对落后成为目前制约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瓶颈,而解决这一问题却难一蹴而就。“为解决天然气供应的问题,增加进口LNG是必然的,但是目前华北地区只有大连、天津、青岛、河北曹妃甸四个LNG码头,这让国际现货LNG资源不可能快速到达中国,而北方正是用气大户。”隆众资讯分析师王皓浩坦言。

市场化可以解决LNG接收站建设成本问题。目前,“三桶油”占据了绝大部分LNG进口份额,而随着市场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民资也进入了这个领域。2012年6月,东莞九丰LNG接收站投入运营,成为首个成功运行的民营LNG接收站,但其接收能力并不大,仅为30万吨/年。2017年6月,广汇能源建设的启东LNG接收站迎来首艘LNG运输船,该接收站一期设计产能为60万吨/年。新奥舟山LNG接收站将于2018年6月投产,一期项目接受能力达300万吨/年。

“三桶油”之外的第二梯队进入LNG市场,扩大了天然气来源,正在改变中国气源的供应结构。长期关注油气领域的思亚能源咨询公司执行总裁李遥预测,到2020年,LNG的第二梯队接收能力将占16%,到2030年将达到1/3,成为不容小觑的势力,而2016年这一比例仅为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白俊认为,相比开放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和新建LNG接收站,推进现有接收站开放和增加LNG采购是增加天然气供应最快的办法。

油气改革亟待提速

不过,即使进口LNG能够大幅增加,储气设施缺乏的瓶颈若不缓解,“气荒”仍难避免。天然气消费具备强烈的季节特征,在供暖季为全年的消费高峰。徐博分析,当前中国储气设施的实际工作气量约为80亿立方米,按照2017年预计近2400亿立方米的消费量测算,储气量仅占年消费气量的3.3%。

根据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0%,则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刚需消费量将超过12%,而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近40%。当前世界供气调峰应急储备能力平均约为10%,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在17%~27%之间。相比天然气成熟市场,中国储气库的容量严重不足。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规划室有关人士表示,管道和气源都不是制约当前天然气供应的瓶颈,储气设施不足才是,如果有丰富的储气设施,在淡季可以进口更多的管道气和LNG,冬季自然就可以弥补缺口。

储气库投资相当大。资料显示,中石油新疆呼图壁储气库总容量约为80亿立方米,工作气量约为40亿立方米,总建设费用约为110亿元人民币,而这还不包括需要注入约40亿立方米垫底气(提前注入约总量一半作为底层气体)的气价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检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日前表示,当前工作气量单位储存空间投资额高达3~6元/立方米。此外,一个储气库从建成到完全投入运营,还需要大约5~6个采气-注气循环,才能利用其全部容量。

面对如此高昂的投资,储气设施供气却没有任何的价格激励措施,在供气时的价格与其他气源无异,这让投资建设储气库毫无吸引力可言。价格双轨制的存在,让售气公司存在大量购入低价居民用气再转卖给高价工商业市场用户的动机,供气企业也更愿意高价卖气给工商业用户供气以获得更多利润。刘满平认为,储气库建设存在政府与企业责任不清的问题,国家战略保障与商业功能定位不明,挫伤了企业建设储气库的投资积极性。世界通行的做法是,跨地区供应商负责季节调峰,本地供应商负责月调峰,燃气商业用户负责周和日调峰,而在国内,调峰责任全部由跨地区供应商,也就是国家石油公司独家承担。

“天然气基础设施尚未实现第三方公平开放,导致系统内的管网、储气设施和LNG接收站存在自身利用率不高,而系统外想进又无法进的困境。”刘满平也表示,目前国内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还不均衡,要加快LNG接收站和储备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的公平开放、互联互通和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应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逐步理顺存在的问题。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去年底发生的“气荒”正是加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契机。中国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天然气市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发言权也必将进一步提升,这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成本,有助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