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告》,2021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正式揭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来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张来斌教授成为继高德利院士、李根生院士、徐春明院士之后,2013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增的第四位院士。
张来斌院士
张来斌,安徽铜陵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八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安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编委,《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通报》编委会主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石油钻探技术》等杂志编委。获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杰出会员、孙越崎能源大奖、IET-方正大学校长奖、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6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11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5年6月至2021年2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现任应急管理部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北京市副主委。
张来斌与团队成员、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开展研讨
张来斌教授长期从事油气生产系统及装备安全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石油高校首个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油井管损伤检测、油气生产大型动力机组故障检诊断及油气生产系统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绩,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的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多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张来斌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图为在人民大会堂与其他获奖人合影
为油气开采锻造安全之盾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曙光普照中国大地,也为亿万学子开启了成长成才的大门。
张来斌在华东石油学院求学时的留影
这一年,17岁的张来斌从安徽省铜陵一中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华东石油学院。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铜都长大的自己,竟然从此与石油以及这所大学结下了一生解不开的情缘:从本科到博士,从留校工作到成为学校校长,张来斌在中石大这所国内石油高等教育的领航院校里辛勤耕耘,四十多年来,他始终践行着石油科研人的报国使命,播撒着教书育人的种子,也思考探索着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之路。
厚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深厚情怀
"铜陵是一座以铜立市、以铜兴市的城市,我也是在铜的滋养下长大的。"张来斌说,在他的记忆里,家乡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铜的光泽、嗅到铜的气息。作为一名矿工子女,他从父亲那一辈矿工身上学到了质朴和求实的品质。这种品质,奠定了他学习、成长的根基。
在中石大求学的那些年,深深影响了张来斌的职业生涯。他大学学习机械专业,理工科的熏陶与训练培养了他冷静、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又与很多中石大人一样,有一种"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豪情壮志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深厚情怀。
在导师陈如恒教授和方华灿教授的引领和悉心指导下,张来斌将科研锁定在了油气装备疲劳损伤检测和故障诊断方向,致力于研究解决油气钻采装备及系统的安全生产难题。
张来斌在石油生产现场考察
在这一领域,张来斌近40年来矢志不移,先后主持和负责完成了重点研究项目30余项,率领团队在油井管损伤巨磁阻磁记忆检测诊断技术、油气站场动力机组精确诊断预警技术、油气生产系统风险评估与智能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取得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成果,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体系,研发出系列检测装置和软件,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及国家管网等油气开采及输送中推广应用,提升了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他主持研发的基于巨磁阻效应的油井管损伤磁记忆检测诊断技术,已成为早期检测油井管损伤、预防油井管失效的"杀手锏"技术,开创了巨磁阻效应新的应用领域。他提出了虚实信息融合的全方位监测技术和微弱特征解析等方法,实现了动力机组精准故障诊断;建立了深井及深水钻完井、页岩气压裂等复杂油气系统风险实时评估方法和智能预警技术。多项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先进技术,为我国油气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重要贡献。
扛起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大旗
张来斌率团参加2012年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安全会议
在软科最新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石大(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位列全国前10%,上榜"中国一流学科"。作为学校的新兴交叉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主要创建人——张来斌。
学科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无论是对于提升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促进相关领域生产实践而言,都是如此。我国油气开采系统庞大复杂、环境恶劣、工况多变,突发井喷等事故危险性巨大,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人才支撑,这使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迫切性。
张来斌在2016年世界油气工业安全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并做报告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层、深水及非常规资源发展,油气生产面临的安全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而另一方面,老油气田及管网长期运行,也带来了油气生产系统安全事件频发、经济损失巨大的现实挑战。面对国内相关学科的空白及油气钻采的安全生产难题,张来斌将安全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与石油天然气工程等学校主干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发展,扛起了国内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大旗。
一方面,张来斌瞄准油气钻采领域系统及装备损伤检测、故障诊断及风险评估持续攻关,为学科成长提供核心成果支撑;另一方面则统筹各种资源,为学科发展铺路搭桥。从2008年到2013年,张来斌积极推进学校连续六年参与策划并主办"北京安全文化论坛",持续深化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下辖各相关单位间的合作交流,扩大学校及安全学科的影响力。由于在油气生产安全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安全会议(WCOGI)于2012年、2016年两次在北京举办,张来斌担任了会议主席。
张来斌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安全科学与工程)第二次工作会议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研讨会
在不懈的努力下,他领衔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发展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及国家引智基地。2011年学校成为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今年9月30日,应急管理部公布了重点实验室首批创建名单,学校"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张来斌在离任校长职务后再挑重担,担任实验室主任。在他的构想中,实验室将立足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油气安全和应急技术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学校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多学科领先优势,以油气生产中的安全隐患、风险和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和完善安全与应急科学理论与方法,研发安全与应急技术及装备,培养高层次人才,构造完善的油气安全保障与应急管理技术体系,为防止油气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作出贡献。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来斌讲授校长公开课
近40年来,张来斌不仅在科研领域攻坚克难、在学科建设上孜孜不倦,而且在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方面上下求索,为中石大的发展倾心倾力。担任校长近16年,他一以贯之地坚持找准特色、坚持特色、做强特色,为学校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懈怠。
张来斌与博士生们在开展学术讨论
他是教授、博导,在学科专业领域培养硕士、博士200余人,是弟子们心中严格要求、悉心指点的"张老师";他积极倡导"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崇尚学术"的教育管理理念,并将"善待学生"作为基础所在,坚持开展"校长下午茶"活动十余年,与上千名青年学子促膝谈心话人生,是学生们常常可以在食堂遇见一起聊天的"来斌校长"。无论是作为教授、校长,还是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最关切的都是青年的成长成才。 在今年4月全国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举行的座谈会上,他呼吁政府部门、企业及高校团结协作,加强对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精准化、跟踪式管理,构建长效性的帮扶机制,给予那些具有家国情怀、乐于奉献担当的青年毕业生更多的激励和帮扶。
"校长下午茶"活动中,张来斌与同学们一起边喝茶边促膝长谈
"做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中坚守,在平凡中成就。"张来斌曾与青年学生分享这样的人生信条。当选院士,在他看来,是使命担当的又一个新开端。他说,自己取得的成绩,无不得益于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团队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同行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他将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努力攻坚克难,为保障国家油气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祝贺张来斌院士!
来源:转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